根據雅培300-G血氣分析儀的時代特點,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發展階段:
1、50年代-60年代
20世紀50年代,西歐小兒麻痹癥流行,為了搶救患兒的呼吸性麻痹癥而進行人工換氣ZL提供診療指標,丹麥哥本哈根傳染病院化驗室的負責人Poul Astrup博士和其他科學家通過了一系列血液的實驗,建立了一套參數,并于1954年與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制出diyi臺E50101型pH血液酸堿儀。
1957年Siggard-Andersen改進了毛細管pH電極,并隨后發展為廣泛使用的pH敏感的玻璃膜電極。同時Servinghaus研究出直接測量PCO2的氣敏電極,加之運用Clark提出的氧分壓(PO2)測量電極更進一步完善了血氣參數的直接測量技術。
此后,用電極(pH電極、參比電極、PCO2電極、PO2電極)直接測量血樣pH,PCO2和PO2值,再通過圖表或計算得出HCO3-、TCO2、BE、O2Sat等眾多參數的血氣分析儀大量涌現,并改進更新。如Radiometer的BME系列逐步取代了AME-I型,并于1973年推出了ABL型血氣分析儀。
2、70年代-80年代
70年代至80年代,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應用導致血氣分析儀進入全自動時代,由于采用了集成電路,儀器結構得到重要改進,重量大大降低。傳感器探頭小型化使得所需樣品量降至幾百~幾十ul,工作菜單日趨簡單,操作可在提示下進行,可測量和計算的參數也不斷增多。
血氣分析儀均實現了自動定標、自動進樣、自動清洗、自動檢測儀器故障和電極狀態,并自動報警,電極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不斷提高,儀器的預熱和測量時間也逐步縮短。
3、90年代以來
90年代以來,由于離子選擇電極和酶固相電極的應用,以及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,使血氣分析儀向其他急診項目擴展,出現了大量生產血氣分析儀的廠家,許多廠家把血氣和電解質等分析結合在一起,生產出了血氣電解質分析儀,有的還可以測量葡萄糖、乳酸等項目。軟件和硬件的進步使現代血氣分析儀具有超級的數據處理、維護、貯存和專家診斷功能。